kaiyun官方网站:里昂联队遭遇暂时滑坡,需重振旗鼓

admin 4周前 (10-25) 德甲 9 0

1、二战中期在中非,意大利军队500多人奉命防守一个野战机场,他们拥有坚固的混凝土永备工势,充足的弹药,甚至还得到了2门德国人支援的两门威力巨大的88炮和充足的弹药,而进攻方的英军只有400多人,甚至连象样的重武器都没有,英国指挥官对这次攻打基本不报有希望,甚至已经做好了撤退的打算,但是奇怪的是进攻刚刚打响,意大利人就放弃了抵抗打出了白旗,当询问接受投降的意大利军官为什么投降时,对方竟然气呼呼的说:”我们没有撬棍,没办法打开那些该死的弹药箱!

2、一次美国和澳大利亚联军1万五千名联合部队进攻一座日本人占领的小岛,在准备了2个小时的炮击后,美澳联军登陆并在战斗中损失了25名士兵后完全控制了小岛,当然如果岛上确实有日本守军的话,这个伤亡数字应该还要被扩大。

3、在著名的“狼群”行动中,一艘德国U型潜击中了一艘盟军的运输船,这艘满载军用物资和de-tona-tor的运输船被击中后发生了大爆,各种东西被炸的漫天乱飞,兴奋的德军U型潜艇船长命令潜艇上浮观看自己的战绩,不幸的是一辆被炸飞到天上去的M4谢尔曼坦克正好掉下来把潜艇给砸沉了…… 并且这艘潜艇也成为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被坦克给击沉的潜艇。

4、盟军诺曼底登陆,一个在欧洲战场几乎没有败绩德军王牌坦克营的指挥官可能被冲昏了头脑,直接带领他下属和刚刚装备的新式威力巨大的虎式坦克开上海边的沙滩和盟军的军舰展开对射,其勇气极其可嘉!但遗憾的是他们只在发射过一轮炮弹以后,盟军3万吨级战列舰上的巨炮就把这些新式坦克给直接轰回零件状态。

5、在一个双方胶着的港口,德军布雷舰每逢星期一、三、五便来布雷,而英军扫雷舰每逢星期二、四、六便去扫雷,这样持续了很长时间,只到有一天英军指挥官因为别的事而没顾的上例行的扫雷作业,第二天前来布雷的德军扫雷舰被自己前天布的水雷炸沉了……在英军救起落水的德军军官时对方十分气愤的质问英军军官:”你们做为扫雷部队怎么能这样不负责!这在我们的军队里面是绝对不允许的!”而绅士的英国人对此也一直很过意不去,因此对于这些被救的德军一直给予很好的待遇,直到战争结束把他们送回国。

6、抗战时,李宗仁手下一支部队有一个新入伍的山东兵,这个山东兵睡觉时他的同伴把他枪给收起来了,他一醒发现枪不见了,(那时丢枪是要杀头的)吓了一身冷汗,于是吓的和谁都没说,直接带了三颗手榴弹天黑的时候摸到日本鬼子的阵地去了,正好一群鬼子都聚在一起烤火,于是三颗手榴弹直接噼里啪啦招呼过去炸倒一大片,然后顺手背起3支步枪和一挺歪把子机枪就往回跑,还扛了一箱子弹,在回跑的过程中竟然还击毙了前来追击的8名日本鬼子,后来统计他这次的私下行动一共伤打死23名日本鬼子,还缴获了三支三八步枪和一挺机枪,在国军士气低落的当时简直就是奇迹,后来此人被授予青天白日奖章,也有人说此人乃是中国特种兵的始祖。

7、苏联出兵内蒙时,当时日本陆军最精锐的关东军(号称日本陆军的军中之花)某部奉命防守某处要塞,可能是在中国打仗多了,习惯了土八路的小米加步枪,竟然派出一个骑兵联队将近1000多号人偷袭苏军,想给对方一个措手不及,当时他们偷袭的那支苏军部队是一支纯机械化部队。但是所谓的武士道精神仍让他们拿起马刀骑着战马冲向对方的坦克和装甲车……结果就是这支苏军部队后来连续吃了一个月的马肉改善伙食

里昂联队遭遇暂时滑坡,需重振旗鼓

8、当时在中国战场,一架援华助战的美军B24被击落,机组人员跳伞,日军飞机开始射杀跳伞的美国人,其中一个美国人见此情景立刻耷拉下手脚在空中装死,一日本飞行员驾机放慢速度凑过去查看他是不是真死了,此时美国人拔出手枪打死了日机飞行员,这是二战有记录的唯一用手枪击落战机的战例。

9、土豆打沉潜艇

1984年1月,美国报刊报露了一则奇闻:土豆击沉了潜艇。

里昂联队遭遇暂时滑坡,需重振旗鼓

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的“奥班农”号驱逐舰正在海上巡逻,突然前方一艘潜艇浮出水面,艇上赫然印有日本海军的标记。与此同时,潜艇也发现了“奥班农”。突然的遭遇,使双方措手不及。“奥班农”号抢先开火,但慌乱中无一命中。日本潜艇顾不上发射鱼雷,一头向“奥班农”左舷冲来,进入舰炮射击的死角。情况突变,美国水兵慌不择物,纷纷拿起储存在甲板小舱中的土豆,向潜艇扔去,一时间“弹”如雨下。日本人以为投过去的是手雷,吓得屁滚尿流,纷纷向舱内钻。“奥班农”开足马力,拉开距离,日本潜艇也仓皇逃遁,逃命途中,慌不择路一头撞上了暗礁,葬身海底。

10、在北非,5000人的意大利军队遇到一个连的英军设下的路障后就地缴械了.英军长官通过电台询问坦克手抓了多少个俘虏,得到的回答是1英亩军官,9英亩士兵。由于战俘太多,英军太不及造战俘营了,只要让军需官发给意大利战俘原材料,让他们自己搭个战俘营把自己关起来。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